十月份閱書分享 - 林潔茵老師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書名: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作者:阿德勒(Alfred Adler)


有時你們會不會覺得自己做什麼也不夠好?和別人比較時還是覺得不及別人?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有這種自卑感呢?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多一點,我想我接下來介紹的這本書很適合你閱讀,讓你認識「自卑感」。


今天,我要介紹的這本書書名為《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這本書是由一位心理學家阿德勒於1930年編寫的,這一本是近年翻譯的中文譯本。


首先,讓我介紹一下這位心理學家的背景,阿德勒是一位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佛洛伊德(心理學之父)齊名,是屬於精神分析學派的。小時患上軟骨病,當時醫生叫他爸爸要有心理準備,但最後他也康復了起來,這個經歷令他想成為醫生,他很努力去達成自己的目標。最後,他真的成為了一位醫生,更成為一位出名的心理學家和創立了個體心理學理論。


正因為他從小患病的經歷,令他創立了其中一套理論。那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有「自卑感」。而每個人會如何面對自己自卑感呢?這套理念直至今時今日也可以作為分析每個人的思維及行為的方法。


「自卑感」聽下去好像很負面,其實自卑可以刺激人們努力向上發展。阿德勒解釋好壞是在乎每個人如何面對。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即是自卑的程度與特質;而每個人都有一種「優越情結」,是自卑情結的產物。而人往往透過「優越感」來「補償」「自卑感」,一句說話:凡是人類皆有自卑感,也都會努力追求優越,就是透過優越感來掩蓋自卑感。


有些人看起來很努力,這些看起來比一般人優秀的人,其實有著強烈的自卑感,而這種稱為「過份補償」,這種「過份補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這些人在奮鬥過程過於辛苦的話,會因羨慕或忌妒他人比自己好,而引發一股更強烈又難以克服的自卑感。他們好勝及不服輸,會為求目的,用盡方法達到自己目標,這種人往往會背負比他人更大的壓力,而這種好勝心就是因為擁有太強烈的「優越情結」,又用了錯誤的方法去「補償」自身的「自卑感」,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當太強烈的「優越情結」出現時,有什麼方法可以正面處理此類現象呢?


阿德勒提及到自卑感來自社會不適應,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社會訓練來克服自卑感;什麼是社會訓練?學習與人合作,嘗試與別人溝通,亦地而處(站在他人角度),心中不要事事與人比較、競爭,不計較輸贏,久而久之強烈的優越情結便會減退。


自卑感是一件好事,不要介意自己有自卑感,要化作為一種力量,讓自己達到目標;另一方面,學會體諒每個人的自卑感,懂得接納自己做得不夠好,欣賞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


總括而言,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從新認識真正的自己,認識身邊的人,面對自己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轉化為力量,拿出勇氣,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


而作者阿德勒樂天知命,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與成長的挫敗,他把這些「不美好」當成人生的資產,告訴我們「面對脆弱的自己」是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與力量,這種積極樂觀的正面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閱書分享:林潔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