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 校長的話
畢業禮校長報告及訓勉

今年中六同學的社名是「抖」,各位同學即將離開學校,不知道你們是感到滿懷壯志、抖擻精神,抑或是仍然茫無頭緒、顫顫抖抖呢?學校在過去六年、都強調同學們要及早規劃人生,不知各位同學是否已積極實踐呢?畢業禮代表著同學們一個階段的終結,是一個值得紀念、和慶祝的日子,但畢業典禮更大的意義,就是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讓各位同學、家長及老師去檢討和反思過去六年走過的路,訂定新的目標,並為所得到的一切、表達感恩。

本屆畢業生、已是新高中的第三屆學生了,在過去的三屆,學校值得感恩的事非常多,值得反思的也不少。2013年7月開始,學校根據由各方面取得的數據,對本校新高中的課程及教學作了深入的檢視及修訂。

本學年初,教育局向學校發放了首兩屆文憑試的增值數據。所謂「增值」,是指學生在中一級進入本校時的表現與中六級參與文憑考試時表現所作的比較。在舊學制下本校一直是高增值學校,值得感恩的是、本校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即2012及2013年) 的香港文憑試整體「增值」成績仍然相當不俗,而第二屆(2013年)的平均「增值」數字更比第一屆為優勝,兩屆的整體「增值」結果跟以往的中學會考非常接近。「核心四科平均」於2012年及2013年分別取得九位數內的7及8分,而「最佳五科平均」更連續兩屆取得8分。個別科目表現方面,基本上未有「負增值」的科目,而當中大部份科目均能達到校本期望的「第7級」或以上指標,顯示老師已能大致上掌握到新課程的要求。反映本校的整體「增值」表現保持穩定及理想,老師的努力得到肯定。

在2013-14學年,學校在課程及教學方面作出了不少調整。在課程方面,學校抓緊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帶來的機遇,運用額外資源,按學生能力把中四的四班分為五組,在高中全面推展中班至小班教學,減低老師在班內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困難,讓老師更能因應學生能力因材施教。

在教學方面,除了老師各自繼續竭盡所能地搜集資料、及更新教學材料外,由於英語學習是學校持續重視的項目,加上學生學習主動性始終不理想,故本學年學校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重點為語言能力及自學能力」為關注事項,老師在課堂內外及課業設計皆進一步加強了英語培訓及自學的元素。

在英語學習方面,學校繼續通過英語晨會廣播、閱報課及其他學科教學去增加學生學習及運用英語的機會,全體老師合力為學生創造更佳的英語學習環境,充份體現無私的跨部門協作及良好的團隊精神。此外,在法團校董會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今年很榮幸仍然獲得何善衡慈善基金資助三十八萬,讓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都可以有同等的機會到英語國家體驗及交流,而這批學生,將會把所學帶回學校,與老師一起協力提升學校的英語學習氣氛。

現今香港物質充裕,學生學習愈來愈被動,老師日日拉牛上樹,似終是事倍功半,加強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唯一出路。學校過去多年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和學科或課外活動相關的校內校外比賽,目的都是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習變得更生活化及實用化,提升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主動性。事實上,老師在課堂以外付出的努力已見成效,學生在校外比賽屢獲殊榮,不少學生在參與校外比賽後,不論成績如何,在學業成績上亦有所進步。

參加校外比賽始終祇限於在特定範疇有出色表現的學生,要能全面提升高、中及下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教學及課業設計非常關鍵。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性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老師不可能單打獨鬥。為加強老師在教學上的交流與協作,學校除繼續為主要科目安排備課節外,更致力強化上級及同儕觀課,針對性地就著培訓學生自學能力,彼此學習及交換意見。此外,以往課業檢視多由上級進行,近年已有愈來愈多科組積極推展同儕課業觀摩,並舉行觀摩後的科內及跨科分享會,以提昇課堂教學及課業設計的質素與成效。

老師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學校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學生問卷調查,很值得感恩的是學生普遍對老師的教學都十分欣賞,大多予以良好至甚佳的評分,老師亦持正面開放的態度去利用這些資料作出自評,期望可以繼續改善教學,使學生學得更好。衡怡老師這種敬業樂業、肯為學生付出的專業與關愛態度,實在值得學生們為他們喝采。

今年台上的背幕是由中五級李嘉儀同學設計。各位中六同學,你們今日剛剛完成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同學們在學校關愛的環境中蒙受栽培,現在已茁壯成長,今天要離開母校,走進人生的新階段。盼望你們能像成熟的蒲公英一樣,乘風而去,帶著愛的種子,飄送到世界不同的角落,以感恩的心,把你們在母校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以及愛與關懷的力量帶到你們所到的地方,與人分享,成為別人的祝福。

要在這個人人都以自己利益為先的世代,實踐愛與關懷、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正如以弗所書3:20所說:「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願你們都能接受主耶穌基督作你生命的掌舵者,讓祂的光一生在前引導你們、讓祂的話一生在後扶持你們、導引你們,祂必以祂的愛一生庇蔭你。

願主祝福大家。

校長

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