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大使參與深水埗「平等分享行動」

  本校5位公民大使社會服務團的同學響應「平等分享行動」,到深水埗區與拾荒人士接觸及對話。平等分享行動始於2010年,由室內設計師曾志浩(Benson Tsang)發起,活動強調過程中沒有『施』與『受』的身份,行動中的物資亦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的同學與社區拾荒人士能彼此親近,互相分享及關心。參與的公民大使在預備簡單的食物或日用品後,由發起人的安排下,到達深水埗街頭與無家者、拾荒者、長者分享物資。   同學在炎熱的夏天看到婆婆在街道上執拾紙皮,再把紙皮搬運到到天橋底整理,同學深深體會到基層市民生活的艱難之處。在活動後的分享會中,同學細心聆聽參與者講述感受後,能明白到行動的本質 — 讓公眾重新「看見」生活在社區陰暗角落處的一群,亦能理解「平等分享」的意義。

中國歷史科及通識教育科 – 絲綢之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交流體驗營

精彩花絮 行程點滴 中山橋 月牙泉小鎮 水車公園 玉門關 甘肅省博物館 白塔寺公園 莫高窟 敦煌中學 雅地質公園 榆林窟 雷音寺 鳴沙山 機場 本校中國歷史科及通識教育科於4月16至22日舉行一連七天的「絲綢之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交流體驗營」,前往甘肅蘭州及敦煌考察,當中有三十三名師生參與。是次遊學團在行程安排由敦煌文化弘揚基金會策劃,並由香港民政事務處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資助。 同學先到訪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的白塔寺公園及山下的「黃河第一大橋」— 中山橋。同學登上白塔山頂俯視蘭州市容,一睹白塔與黃河上的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 及後,從蘭州車站搭乘「敦煌號」啟程前往敦煌,歷經12小時的千里跋涉,同學於早上終於抵達敦煌車站。同學到達敦煌後的第一站是探訪莫高窟。同學先到莫高窟數位展示中心觀看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虛擬漫遊洞窟的穹幕電影《夢幻佛宮》兩部,電影片長均為20分鐘。展示中心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石窟藝術通過數位技術虛擬實景再現的體驗場所,影院利用現代數位資訊技術全面採集與保存敦煌莫高窟壁畫圖像,借助具有最佳視覺藝術效果的8K影院系統,讓同學可以360度立體觀看佛像,近距離接觸莫高窟壁畫。通過影片同學可以更加真切感受佛教的藝術文化,認識和領悟莫高窟巨大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接著,在基金會的安排下,同學有機會實地考察較少對外開放的部份莫高窟洞窟,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的壁畫,內容博大精深,同學參觀後對佛教思想及古時的社會發展、風俗習俗及藝術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離開莫高窟後,同學亦到訪了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月牙泉及鳴沙山。月牙泉自漢代以來已是敦煌的一處名勝,同學除了可參觀位於泉邊的一些亭台樓閣及被重重高聳沙丘包圍成半月形的月牙泉外,更可徙手攀登至約60多米高的沙丘之上。在沙漠上行走的經歷讓同學親身體驗古代使者、僧侶及商人如何在烈日當空下的古絲綢之路上步履蹣跚地前進的艱苦經歷。 在行程的第五天同學前往距離敦煌市區稍遠的敦煌雅丹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地質公園內分布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例如,「獅身人面像」、「蒙古包」、「駱駝」、「西海戰艦」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由於正值當地的風季,同學遊覽雅丹地區時都被強風吹得步履不穩,風沙撲面而來,耳邊盡是勁風發出的嘯叫聲,充分體會到「魔鬼城」之名的由來。 離開雅丹地區後,同學到達玉門關。玉門關是中原連接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現時所見的玉門關是漢代長城關隘的遺址,現時只剩下小小方形城廓。雖然面積不大,但同學在穿越玉門關後所看到塞外廣闊、荒涼的景象,卻能充分聯想到古時戍守邊境的守將及於塞外邊境生活的外族的艱苦情況。 行程的另一重點項目是探訪敦煌中學。同學除了可參觀中學校園外,亦與當地學生進行交流活動,認識內地的學制和校園生活情況。兩地同學在安排下盡展音樂及舞蹈的才藝,當地老師向同學介紹敦煌文化,亦為同學講解「一帶一路」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及鄰國發展所帶來的裨益,同學均滿載而歸。 一連七天的行程除了讓同學能體驗當地的文化、擴闊視野外,更可在旅程中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加以應用,獲益良多。 媒體報道http://news.wenweipo.com/2017/04/25/IN1704250007.htm

「童讓愛.共傳承」送暖行動

  本校公民大使社會服務團、長者學苑及深資童軍團於4月8日舉行「童讓愛.共傳承」送暖行動,旨在關懷社區內的獨居長者,為他們帶來溫暖及關懷。公民大使及童軍團成員在早上與本校長者學苑的長者學員一起到小西灣區內商場及超級市場選購贈送予獨居長者的食品及日用品,製作成不同的禮品包,過程中同學與長者互相溝通,商討如何購買及製作禮品包,充分體驗長幼共融的精神。及後,在富欣花園長者中心的社工熊姑娘的指導下,參加同學掌握了與長者溝通的技巧及探訪時的注意事項後,便出發前往梨木樹邨探訪目標長者。   在非政府組織「樂頤匯聚」的安排下,同學與長者學苑的長者學員成功探訪了十多戶梨木樹邨的獨居長者。探訪期間,長者學苑的長者學員帶領著本校同學,成功與獨居長者們打開了話匣子,同學亦向獨居長者噓寒問暖,主動關心長者的居所安全、身體狀況、閒暇生活等,為長者帶來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小西灣二手物市集

  本校公民大使環保教育團的同學聯同保良局「綠在東區」的職員於2017年3月25日在小西灣邨圓形廣場舉行二手物市集,把從各班同學收集得到的二手文具、書籍、文件夾連同「綠在東區」所收集的二手家具、廚具、衣服一併展出,供區內居民免費換領。同時,市集亦設有回收服務及攤位遊戲,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與。   是次活動吸引超過300人次參與及換領物品,超過500件二手物品被領走。透過二手市集,公民大使及「綠在東區」期望可以將狀況仍完好的物品配對予有需要的市民,延長物品壽命,藉此向公眾灌輸「資源重用、減少浪費」的環保訊息。

地球一小時、「咪嘥嘢」手機app回收理念及社區回收網絡班際問答比賽

  本校公民大使環保教育團響應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呼籲,在2017年3月17日舉行校園版「地球一小時」,於中午12時正全校課室熄燈5分鐘,反思地球暖化所帶來的禍害及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為鼓勵同學實踐低碳生活,珍惜地球的資源,公民大使在舉行校園版「地球一小時」的前一天,即3月16日 (星期四) 為中一至中三同學舉行「回收理念及社區回收網絡班際問答比賽」。是次比賽與「天主教綠識傳人」合辦,並獲得「環保教育社會參與基金」贊助。各班代表同學在了解回收的一般原理及認識社區內的回收站後便進行一連兩個回合的問答遊戲。是次比賽在資訊科技組的協助下,採用「Kahoot!」線上平台發佈比賽問題,參賽同學須利用iPad進行搶答,各題分數將由該線上平台即時計算及展示,比賽甚具互動性及刺激性。比賽最終由2B獲得總冠軍,2C獲得總亞軍。

模擬農村社會旅程

  本校德育、公民及環保教育組與初中綜合人文科於11月2日參加了YMCA “模擬農村社會旅程”,每位同學獲發一張身份證,列明同學的身份,例如農民、商人、政府、地主等,並需進行不同的模擬活動,例如種田、買賣農產品等等,學生需賺取金錢以支付中學以至大學學費。   本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同學可反思中國戶籍制度以至一些社會不公狀況,思考農村與城巿之間的關係,學懂珍惜資源,對自己生命有所反思。

衡怡二手物品市集

  本校公民大使環保教育團的同學聯同保良局「綠在東區」的職員首次在學校舉行一連3天的「二手物品」市集,把上學年6月從各班同學收集得到的二手文具、書籍、校簿及文件夾在9月27-29日於有蓋操場展出,並供全校同學免費換領。   負責籌辦活動的同學於9月22日參與保良局「綠在東區」職員到校的工作坊,認識舉行二手市集的目的及方法,為活動作出適當的規劃。   是次活動吸引超過120人次參與及換領物品,超過200件二手物品被同學領走。透過二手市集,公民大使期望可以將狀況仍完好的物品配對予有需要的同學,延長物品壽命,藉此向同學灌輸「資源重用、減少浪費」的環保訊息。